上一期我们谈到了海景房机箱,海景房这一形制以其通透宽广的展示美学,成为当下DIY PC的大众选择。然而,高颜值也有代价,为了保证通透性和展示露出度,海景房大量使用难以加工的玻璃板材,空气交换率低下,导致其散热困难,进而引发高噪音、积尘等一系列问题,这也就使得海景房机箱也被冠以了“闷罐”名号。
但事实上,闷罐这一说法并不是海景房机箱诞生后才有的。凡是散热不佳的机箱,在玩家群体中都被称为“闷罐”。这些机箱在设计之初就没有审慎考虑过风道设计,有的甚至只顾及了外形,最后设计了个无法呼吸的盒子。
风道 - Airflow,是引导空气流动以带走硬件热量的设计,风道性能将影响CPU、显卡等硬件寿命以及性能稳定性。良好的风道设计可有效降低整体硬件系统温度,在夏季高温时期,优秀的机箱风道可以避免电脑高温卡顿,保证性能不会因为CPU、显卡因为撞温度墙而降频。特别是一些超频用户,正确的机箱风道带来的1~2度降温,就能决定CPU和内存这些,能否通过严苛的参数,更何况好风道设计不止这点温度降低。
举个最新的例子,B站硬件区知名UP主频道更新了一个ITX小机箱塞下RTX 5090公版和锐龙R9-9950X3D的极致方案,在原版不做改装的方案下,公版RTX 5090的风扇策略为了保证散热,转速超过2000RPM,其温度也达到了85℃,噪音接近50分贝;如果把噪音控制在45分贝,RTX 5090直接撞到91℃温度墙发生降频,CPU也受限,功率下降到了140W。然而UP主对这款机箱风道精心改造后,同样是45分贝噪音限制,RTX 5090在机箱内的温度压制至71℃,9950X3D功率能够跑到190W,这些数据甚至比硬件放置在开放平台上更高,这,就是风道的力量。
如何科学地构建机箱风道,首先要理解风道的原则。风道是引导冷空气进入、热空气排出的系统设计,风道的塑造就是打造整个硬件平台的呼吸系统,良好的呼吸系统将带来优秀稳定的硬件性能和更长久的使用寿命。
而风道又分为了正压和负压,虽然都是空气排入排出,但两种情况将应对不同的使用情景。正压为进风量>排风量,可减少灰尘进入,适用于日常使用;负压则为排风量>进风量,可以快速排出热量但易吸尘。对于海景房机箱,推荐用户负压风道,此类机箱进风有限,更多需要加强散热效率。
依据热气上升,冷气下降的原理,在气流路径选择上保证前/底进风 - 后/顶出风的原则,这样可以避免死角和涡流。面对海景房机箱,侧方风扇位和底部风扇位选择为进风,顶部和尾部选择为出风。当用户选择CPU水冷散热时,如果不满意原装风扇,那么推荐选择高风压参数的风扇搭配水冷散热器,这样可以吹透冷排快速带走热量。
构建风道,也被称为风的艺术,不仅仅是通过配置风扇的位置和正反,也可以在机箱内部结构下手,让风按照需要的方向前进。譬如有的玩家加装进风支架,或者在内部加装亚克力板进行导流,这些都能改善风道,增强进风,有时一个简简单单的小组件,对气流方向稍作引导,就会让硬件平台的风道系统性能截然不同。
不过,在当下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日常中,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精力自行改造机箱结构,正如前文提到的联力O11在后续也推出了官方的正面网格套件,可将前面板替换为了铝制网孔板以安装正面进风风扇,为喜欢O11设计的用户提供了一项妥协的方案。
而在应对这些关于海景房机箱的问题时,也有厂商从设计之初就开始考虑到机箱在保证美学高度,同时兼顾到内部散热性能。譬如现在已有厂商采用了侧面进风风扇安置面斜切的设计,让安装在斜面的风扇将气流吹向发热硬件,这种创新设计既保留了海景房的宽广视野,同时兼顾了合理的机箱风道,不过目前这些方案价格都比较高昂。
用户在选购机箱时,如果是低功率硬件,对于机箱的散热性能还没有特别突出的需求;但是当搭配高性能配置时,这些硬件也意味着大功率和高发热,此时最好对机箱的选择兼顾考虑到其散热性能,这对于保证性能释放以及硬件使用寿命至关重要。所以,用户在构建自己的硬件系统时,也要注意美学与散热的平衡,这样才能获得更佳的使用体验。
继续浏览有关 快讯 的文章